
微星 RTX3050 AERO ITX 8G OCV1
NT$6,890
核心時脈:1807MHz
記憶體容量: 8GB GDDR6
卡長:17cm
散熱設計:單風扇
保固:四年保固
全名/型號常見為 “RTX 3050 AERO ITX 8G OC / OCV1” 或 “RTX 3050 AERO ITX 8G OC(OCV1 可能是某地區版本)”。
屬於 MSI 的 AERO ITX 系列,專為小型 / ITX 機殼設計的卡。官方網站把它列為「尺寸精巧的 AERO ITX 顯示卡」強調它能「完美嵌入所有類型機箱」使用。
在多個電商平台上可見售價與規格標示,確認其為 8GB 記憶體版本。
規格 | 說明 / 數值 |
---|---|
GPU 架構 | NVIDIA Ampere(支援第 2 代 RT 核心 + 第 3 代 Tensor 核心) |
CUDA 核心數 | 2,560 個(部份資料來源指出,用以與較高規格版本相區隔) |
記憶體容量 / 類型 | 8 GB GDDR6 |
記憶體匯流排 | 128-bit(即比許多同級的 96-bit 更寬) |
加速 (Boost) 時脈 | 約 1,807 MHz 為官方標示的 Boost 頻率 |
輸出端子 | 多個 DisplayPort + HDMI + DVI-D,具備多種輸出選擇 |
尺寸 / 散熱設計 | 它是短卡 / ITX 尺寸設計,單風扇散熱,風扇葉片有特定曲線以提升散熱效率 |
電源需求 / 功耗 | 它是需要透過外接電源的設計(不完全由 PCIe 插槽供電),且其功耗設計在中等範圍 |
最大支援解析度 / 功能 | 支援 4K 輸出、RT (光線追蹤)、DLSS、硬體編碼 / 解碼等功能 |
在 BHPhoto 的商品頁面,它的重點欄也提到 “Boostable up to 1807 MHz, 8GB VRAM, Ampere 架構”
另外,GPU-Monkey 的對比資料指出,這張卡與 MSI GAMING X 版本相比,其 shader unit 是 2560,最高時脈約 1.81 GHz,理論 FP32 運算約 9.25 TFLOPS。
小尺寸 / ITX / 短卡設計
對於要建構小型電腦 / 客廳機 / HTPC 的環境非常合適,不會佔太多空間。MSI 官網就強調其「尺寸精巧」特色。記憶體容量與匯流排較好
相比許多 RTX 3050 版本僅搭 6GB 或 96-bit,這張卡的 8GB GDDR6 + 128-bit 匯流排設計能提供更好的帶寬與記憶體容錯空間,對於貼圖密集場景或大地圖遊戲有幫助。RTX 平台支援
支援光線追蹤 (RT) 與 DLSS、Tensor 核心加速、硬體編解碼等技術,是比純 GTX 顯卡更全面的選擇。官方超頻版本 / 出廠加速
它被標為 OC 版本(OCV1 表示此版本可能有出廠超頻設定)——在 Boost 頻率上略高於參考規格。輸出彈性
有多個輸出接口(DP、HDMI、DVI),方便連接各種顯示器/電視設備。
散熱與風扇限制
由於採單風扇且為小尺寸設計,其散熱能力可能比雙風扇、大散熱器版本弱一些。長時間高負載可能出現高溫或風扇轉速提升的情況。外接電源需求
與某些無外接電源設計(Bus Powered)版本不同,這款需要額外的電源接頭,對電源設計與線材規劃有一定要求。效能略低於某些大卡版本
儘管該卡有 8GB / 128-bit 的設計,但與那些散熱與時脈都更高版本 (如 GAMING X 等) 相比,有微弱差距(GPU-Monkey 比較中就指出它的 Boost 頻率略低,理論運算能力略低)尺寸與插槽寬度可能有限制
雖是短卡,但仍可能佔用雙槽高度,要注意你機箱內部 / 主機板布局是否能容納。升級潛力有限
若未來目標是 1440p 遊戲、4K、VR、高特效等場景,這張卡可能會被拉為瓶頸。
1080p 遊戲主力卡
在 Full HD 下配合中高畫質 + DLSS,這張卡應能提供相當不錯的遊戲體驗。中高特效或光線追蹤遊戲
若開啟光線追蹤與高特效,可能要調整一些設定或使用 DLSS 保持流暢。小型機殼 / HTPC / 緊湊系統
最適合的用途是那些受空間限制但仍希望有不錯顯示性能的系統。創作 / GPU 加速用途
對於影片剪輯、GPU 編碼、AI 加速應用等,有此卡的硬體支持會比無 RTX /低階卡更有優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