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l Core Ultra 7 265K【20核】

Intel Core Ultra 7 265K【20核】

NT$9,700
.型號:Intel Core Ultra 7 265K / 30M
.核心/執行緒:20 核心 / 20 線程
.基礎時脈:3.9GHz,最高5.5GHz
.功耗:125 W
.內顯:Xe-core
.包裝:代理盒裝
數量
即將發布
加入購物車
更多詳情

 


 

規格項目規格數值 / 說明
 
處理器系列 / 架構
Intel Core Ultra 系列(Series 2),代號 Arrow Lake-S 
 
插槽 / 封裝
Socket FCLGA1851(LGA1851)
 
核心 / 線程
20 核心(8 個 Performance 核 + 12 個 Efficiency 核),共 20 線程。
 
P-核(性能核) 基頻 / 最大渦輪頻率
基頻約 3.9 GHz;最大渦輪頻率可達 5.4-5.5 GHz。
 
E-核(效率核) 基頻 / 最大渦輪頻率    
基頻約 3.3 GHz;渦輪最高可到約 4.6 GHz。
 
快取(Cache)
L3 快取約 30 MB Intel Smart Cache;L2 快取總計約 36 MB
 
功耗(TDP / Turbo)
基本功耗(PBP / PL1)約 125 W;最高渦輪功耗(PL2 / Turbo)可達 250 W
 
記憶體支援
支援雙通道 DDR5,官方最高支援 DDR5-6400 MT/s;最大記憶體容量可到 256 GB;支援 ECC 記憶體。
 
整合顯示 / iGPU
有內建 Intel Graphics;GPU 核心數量為 4 個 Xe-core;圖形基本頻率約 300 MHz,動態最高可到約 2.0 GHz。
 
AI 加速 / NPU 支援
支援 Intel Deep Learning Boost,官方標示整體 Int8 TOPS 高峰值約 33 TOPS;其中 NPU 部分貢獻約 13 TOPS。
 
發表日期
第四季 2024 年推出
 
 

 

這顆 CPU 的特色滿多的,以下是幾個比較明顯的優勢:

  1. 高單核與混合型效能
    P-核頻率可達 5.5 GHz,對於遊戲或其他單線程效能敏感的應用來說非常有幫助。加上 8 P-核 + 12 E-核的組合,在多任務或混合負載(例如同時做影片編輯 + 背景轉檔 +多個程式開啟)時會有不錯的表現。

  2. 先進製程 +新平台支援
    採用 TSMC 的 N3B(3 奈米),加上支持最新的記憶體與 I/O 標準(DDR5-6400, PCIe 5.0)等,未來擴充性比較好。

  3. AI / 整合功能
    除了傳統 CPU 效能外,有整合的 iGPU + NPU + Deep Learning Boost 等,可以在某些 AI 加速或影像處理、視訊相關用途上有額外效益。

  4. Unlocked/可 Overclock
    因為是 “K” 型號,倍頻是打開的,有空間進行調校,若散熱、主板供電能力夠,可以進一步提升效能表現。

  5. 適合高負荷使用者
    比如內容創作者、工作站用途、 heavy multitasking 情境或需要處理大量資料/影音/影片轉檔等工作時,這樣的核心與頻率配置會更有優勢。


 

當然,它也不是完美的,這裡是一些你要考慮的地方與潛在缺點:

  1. 功耗與散熱需求非常高
    在 Turbo/Max 渦輪狀態下(例如 PL2 ~250W),系統的散熱設計必須非常好;如果使用一般空冷或低階散熱器,可能會遇到過熱或降頻的情況。需要強力散熱器、水冷或高效能風冷 +良好機殼氣流。

  2. 成本 /配套需求高
    因為要搭配新插槽(LGA1851),必須有相容主機板,再加上支援高速 DDR5 的記憶體與好的電源供應器,整體花費會比單純買 CPU 多不少。

  3. 整合 GPU 能力有限
    雖然有 iGPU,但對於真正需要高階遊戲或專業 GPU 渲染(如 3D 渲染、GPU 加速的影片編/後製等)來說,內建 GPU 還是無法完全代替獨立顯卡。更多是起備用/一般用途或顯示輸出用途。

  4. 體積與發熱 “熱點” 問題
    有人使用者報告指出,在滿載或設定預設 Turbo 模式下,有些核心 /熱點會跳到非常高溫(近 100°C)甚至達到熱限制。這也意味著若散熱不到位,性能可能會被自動限制。

  5. 性價比會隨市場價格波動
    如果當地售價偏高或促銷折扣少,與其他品牌(如 AMD)的中高階 CPU 或 Intel 自己非新平台舊款 CPU 的競爭會比較激烈。要看你買到的真實價格與整體組機成本。

 


 

基於以上特性,這顆 CPU 比較適合/推薦的使用情境如下:

  • 高端遊戲玩家,尤其在 FHD 或 QHD 下,希望 CPU 不成瓶頸,背景程式多時也能維持效能。

  • 內容創作者/影片剪輯者/3D 渲染者/影音後製等,需要高核心 +高頻率 +AI 加速功能的工作負載。

  • 多任務使用情境,例如直播 +遊戲 +視訊聊天+影像編輯等。

  • 比較願意投入在散熱與電源的使用者,不怕機殼風道或冷排、水冷等方案。